吟游浪子槟郎
作者:鲍以琳
“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旅行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很幸,这学期选修了旅游文学一课,并在这一门课上结识了槟郎老师。先前对槟郎老师早有所耳闻,一个集才华与情思的诗人。直至今日,才真正领略到旅游文学课上的槟郎又是另一种意气风发的模样。仅从他的外表来看,黑色方框眼镜,黑色夹克衫,黑色双肩包,你可能只觉普通,因而很难想象出他内心迸发的思想火花,直到阅读到他的作品后,我才发现原来文字也可以有这般魅力,就像旅程的最后遇到了黑夜中静谧的星空,当初跋涉的这一路,崴脚的石子,走过冒失的风雪,在此刻都成了过眼云烟。夜风徐徐,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隐遁。
其实我更愿意将槟郎老师唤作吟游浪子槟郎。因为在他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孤独的色彩,而这份孤独也恰恰给他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孤独,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孤独,似乎原本就是有思想的人处世哲学,孤独投入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然而槟郎老师的这份孤独耐人寻味。他是因为自己的思想而孤独,也因为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寻找着自己梦中的家园。可以说,他是一意孤行,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槟郎老师去过很多地方,都在课上依次给我们阐述了一番,譬如南京本土的江宁方山、牛首山、幕府山、栖霞山、陶行知墓,也有韩国的济州岛和茂朱滑雪场。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槟郎老师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所以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他把自己的游玩经历,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全都移植到旅游文学的课堂上。我们看他的游记和诗作,就好像是在看一部部新浪潮电影。槟郎老师的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个人的价值观结合而成一种独他才有的特殊情调,而那些可以说的不可以说的感觉与情意,都沉浸在深深的海底,像维多利亚港四月的浓雾,你看不清楚的,他都用文字帮你梳理。我们像在走一个没有目的的旅程,若你跟着槟郎老师走一回,你会恍然知晓,某种属于他个人的一段心路,似远还近,似模糊却清晰。这是坚守心中和远方的一片净土的槟郎老师,给予旅游文学最好的礼物,给予文学最诚挚的敬意。
旅行途中,难免会有天地为大,我们不过是这浩瀚天地间的一芥蜉蝣的感慨。所以,我颇为欣赏槟郎老师的《我是一方石头》里面的“我没有源头,也没有尽头。我是宇宙前宇宙。不知从何说起,我是一方石头。”和“我是奇点的一点,本是宇宙的尘埃。我燃烧如火,旋转成地球。冷却成石头。”,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然而“在地球上风化,我化为泥土,上面生长万物。万物又腐化成泥土,我又沉积成石头。”,我说槟郎老师是流浪的,至少他的心总是在流浪,而这流浪之中又带着点洒脱的超然,这份超然使得他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槟郎老师也曾写过《重游栖霞寺》,写他再次进入南京栖霞山,在那里回忆起二十五年前的;“一个二十岁的师专学生,把巢湖母校和故乡丢在身后。如我一般地踱步佛堂,没有再遇到对我说,出家人不问凡尘的胖头僧;如我一般地徘徊庭院,古大树下再没看到红鼻子法师,感叹中文系大学生多愁善感”,“别人陶醉在你的红叶里,我沉醉在二十五年来的伤怀”。在喧嚣至上的虚伪尘世,槟郎老师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这棵树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可最终抵不过世俗的无奈,佛家世界对于自己而言太过陌生了,想了断尘缘却偏偏难以了断,只能在庭院徘徊暗自神伤,将痛苦寄托在文字之中来获得自我救赎。
值得一提的是,槟郎老师作品中不乏对爱情的立体感知,那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南京爱情隧道》。
本是一条偏僻的铁路,却在槟郎老师的笔下发展成一段唯美凄惨的爱情故事。爱情隧道是男女主初遇的地方。在这里男主人公救下了想要轻生的女主人公,并安慰她,给予她希望,使女子获得了重生。从那以后,这个隧道成为了他们两个人的约会圣地,他们在枕木上赛跑,在单轨上追逐,许下“执子之手同行,与子偕老”的诺言。上天似乎总爱开玩笑,谁能想到这般甜蜜美好只是暂时的呢?故事的最后,他死在了代她告御状的路上,独留她一人,在每年的8月13日来到爱情隧道哀悼怀念他。虽然在这个故事中,有美满也有离别,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很难不为之动容。遇到一个爱的人,就像浩劫余生,漂流过沧海,终见陆地。即使是曾经拥有,也弥足珍惜。
槟郎老师走了那么多地方,但最怀念的是自己的故乡;槟郎老师写了那么多作品,但最爱写的也是自己的故乡。这一年,他就写了《故乡的小麦》、《故乡的土坟》、《故乡的梨花树林》、《故乡的岳庄》、《故乡的狐精》、《故乡的山里红》等。就像槟郎老师在他的《村头的银杏树》中写道:“一个人和一棵树,我在树下长大。我到外省都市流浪,故乡的银杏,在冥冥之中庇护。”。离家虽早,但对家乡的归属感从未淡薄,字里行间尽是其对故乡巢湖的浓思。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着位吟游浪子梦中的家园。
槟郎老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孤独,而因为更加孤独,他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其实都是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在诗篇中的感叹也好哀叹也罢,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思想的行行箴言。我们不妨可以说,槟郎老师的文化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而我认为,这个文化负担,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就让我们和槟郎老师一起踏上吟游的路,与金钱无关,与成功无关,只与自己的那颗诗意的心灵有关。
2020-12-25